納固態電池、Cell to Body技術,Volkswagen集團說明未來電動車電池事業藍圖
吳加男撰文https://news.u-car.com.tw/news/article/83011Volkswagen 近日於歐洲針對未來集團在電動車事業的規劃進行說明,電池將計畫採用鈉離子技術,並從液態電解液轉型為固態,同時 SSP 平台(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)亦將開始研發 Cell to Body(電池底盤結構整合)技術;集團預計到了 2030 年,電池年產量將達 200GWh,可供應約 250 萬輛電動車組裝使用。
Volkswagen 近日於歐洲針對未來集團在電動車事業的規劃進行說明,電池將計畫採用鈉離子技術,並從液態電解液轉型為固態,同時 SSP 平台(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)亦將開始研發 Cell to Body(電池底盤結構整合)技術。(圖片為示意)
歷經了 2024 年財報不如預期、市場需求放緩、集團裁員等事件後,這是 Volkswagen 集團首次對外正式闡述未來的電動車事業藍圖計畫;首先在「Unified Cell」電池年產量部分,由最初 2021 年規劃的 240GWh 調整為 200GWh,電池工廠則規劃 3 座。Volkswagen 表示,位於 Salzgitter 的電池工廠,年產量將朝向 40GWh 的目標邁進,預計可滿足集團約 50 萬輛電動車組裝所需;到了 2030 年,集團旗下的 3 座電池工廠年產量預計可滿足約 250 萬輛電動車。
Volkswagen 表示,位於 Salzgitter 的電池工廠,年產量將朝向 40GWh 的目標邁進,預計可滿足集團約 50 萬輛電動車組裝所需;到了 2030 年,集團旗下的 3 座電池工廠年產量預計可滿足約 250 萬輛電動車。
電池技術方面,Volkswagen 先前就曾經預告將會採用 LFP 磷酸鐵鋰、NCM 鋰鈷鎳錳、LMO 鋰錳等電池技術;此外,Volkswagen 將攜手 PowerCo 合作研究生產鈉離子為基礎的液態電解液電池與固態電池,推測這些電池將會應用在高階、高價的車款上,初期採用的車款比例不會太高。
Volkswagen 將攜手 PowerCo 合作研究生產鈉離子為基礎的液態電解液電池與固態電池,推測這些電池將會應用在高階、高價的車款上,初期採用的車款比例不會太高。
其次,電池包所採用的技術,在新的 SSP 平台預期將會導入 Cell-to-Pack(電池芯整合電池包)技術,去除掉傳統的「模組」結構,可達到減重、節省成本等優勢;Volkswagen 還透露將開始研究 Cell-to-Body(電池底盤結構整合)應用在 SSP 平台的可能性,若成功,那麼可以再一步減低製造成本、降低線束、減重等效果。此外,新一代的 Volkswagen 電池還是採用有線 BMS 電池管理系統的模式。
最後,Volkswagen 官方預告在今年 9 月舉辦的 IAA Mobility 2025 上,將會關於新世代電池的進一步資訊,推測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電動車款、以及 ID.2 的電氣資訊;未來若有更多關於 Volkswagen 電動車的消息,U-CAR 也會持續追蹤。
頁:
[1]